12月25日出版的中國教育報,刊發題為《以生態文明之光照亮“三全育人”》的文章,對我校思政教育綜合改革實踐中創新實踐成果作了報道。報道全文如下:
以生態文明之光照亮“三全育人”
——聚焦浙江科技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創新實踐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
近年來,浙江科技學院積極發揮身處“兩山”理念發源地的政治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做思政,“三全”聚力強育人,在意境融徹的思政教育綜合改革實踐中,有力推動思政與專業的協調共生,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和諧共進。
學校以“生態文明”之光照亮“三全育人”道路的創新實踐,有政治高度,有教育深度,更有改革的力度與發展的效度。
立足“兩山” 打造思政高地
12月7日,浙江科技學院“兩山”書院在學校安吉校區揭牌,作為學校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重要載體,書院將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學習、宣傳、踐行開展系列活動。
“因為幸福,所以信服。15年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且生動的活教材,更為思政育人注入了活的靈魂。”浙江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龔建立開門見“山”地說。
2013年,學校新校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安吉開始建設。一路參與并見證浙江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的躍升,真切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使得浙江科技學院對“兩山”理念的思想光輝和科學力量有著更加深刻的感悟。
黨的十九大以來,學校立足優勢,發揮優勢,放大優勢,創造性地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深融入地壘筑起一座思政教育高地。
堅持高站位“一體化育人”,牢牢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不斷豐富并優化育人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等育人體系為基礎,從體制機制完善、項目帶動引領、隊伍配齊建強、組織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構建一體化的育人體系。
堅持寬視野打造品牌,以踐行“兩山”理念為切入點和落腳點,聚焦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緊扣生態文明教育和建設主題,以項目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式,打造浙科育人品牌和模式。
堅持大格局立德樹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結合學校學科專業優勢,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協同機制,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機制,把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和能力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全力培育“應用型+生態倫理”工科人才。
堅持深融合服務社會,立足“兩山”理念的傳播、安吉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需求,依托學校的人才資源和專業特長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協同創新,聚焦鄉村振興、美麗鄉村、人才培育等文化、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需求,不斷提升學校社會服務水平,促進科學和技術的雙向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特別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以“兩山”理念的溯源為抓手,引導師生在學思踐悟中成為“兩山”理念的堅定踐行者、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者、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讓青年學生成為“一帶一路”上生態文明教育的推動者、生態大學建設的示范者。
推進“三全” 匯聚育人合力
綜覽浙江科技學院的“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踐,既有“大刀闊斧”的大氣象,又有“拈針繡花”的細功夫,全員、全程、全方位匯聚起久久為功的育人合力。
學校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生態思政課程”“專業課程思政”雙線并進,科學構建“兩山”理念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在思政課程中,學校持續推動生態文明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打造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金課”,積極籌備“生態文明思想概論”“美麗中國”選修課,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素養;通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課程思政方面,學校深入挖掘專業課堂中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教育元素,并結合專業學科特色,積極打造一批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思政特色示范課堂”,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打造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生態文明教育混合式“金課”。
學校充分發揮文化的浸潤、感染和熏陶作用,使“美麗浙科”“生態浙科”形成輝映之勢。學校著重推動校園文化品牌和“一院一品”文化建設,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傳承“浙科精神”、弘揚“卓越文化”、凸顯“國際文化”“生態文化”。學校積極推進“三大文化”進校園,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孔子學堂、中華經典誦讀、龍舟賽等文化活動,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依托浙江豐富的紅色資源,強化“四史”和省情教育,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開展“共抗疫情 愛國力行”等主題宣傳教育,打造“講好浙科故事 凝聚奮斗力量”宣傳欄目,推廣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和榜樣人物。
學校高度關注“互聯網+思政”,以“掌上書苑—易班”平臺為抓手,不斷提升學生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動學生事務“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大學生社區學院”為引領,創新學生社區育人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陸續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月、傳統文化主題月、校園短視頻大賽、校園文創設計大賽等。積極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建好用好校園新媒體,傳遞正能量。學校還積極開展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打造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網絡工作隊伍。
知行“合一” 錘煉卓越人才
作為中德合作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試點院校、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浙江科技學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始終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創新”之校訓,堅持“學以致用、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國際素養和社會責任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建設“德國模式 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應用型大學。
堅持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重點針對實踐育人、教師能力提升、產教融合等關鍵環節,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學校校長、黨委副書記趙東福說:“要在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更好地全面幫助學生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成長成才。”
學校堅持知行合一,深入推進實踐育人。理工科、藝術類專業實踐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30%,文科類專業實踐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25%;同時,創新實踐教學形式,統籌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課內實踐和課外課堂、歷史性實踐和現實性實踐、線上實踐和線下實踐,不斷探索情境化、數字化、虛擬化、寓教于樂型創新性實踐教學方式,“‘兩山’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建設方案正在進行論證,每年可滿足近萬人次的學生學習和實踐需求;落實勞動教育新要求,強化勞動實踐育人,扶持創設“壽師傅生活課堂”等一批勞動教育示范平臺,校地共建一批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把勞動課堂建在綠水青山間。
學校高度關注教師生態教學科研能力及科研育人能力,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學院基地,積極引導教師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思想、鄉村振興經驗等理論研究、實踐經驗研究和國際比較研究等;積極培育“生態文明教育”思政名師工作室、安吉校區輔導員“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坊”;積極申報“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研修基地”等基地和平臺建設,承擔區域內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等實踐研修培訓任務;構建教學管理部門、科研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三位一體”科研育人組織管理體系,引導師生把生態文明思想價值引領、生態領域研究貫穿選題設計、科研立項、項目研究、成果運用于全過程;重點扶持設立一批“兩山”理念教改項目、科研課題,并鼓勵學生開展相關創新創業項目申報;鼓勵扶持生態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協同國家及省內外高端智庫,整合校、院相關資源和研究力量,大力開展政產學研交流合作。
學校堅持以服務謀育人,與安吉政府部門制定了定期對話溝通機制,積極打造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平臺;大力推行教授、青年博士服務團活動,定期選派教師赴安吉掛職鍛煉、科技特派,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與安吉余村等10余個精品村莊共建了一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積極開展政策宣講、黨課、美麗鄉村建設、“五水共治”、“春泥計劃”等,以“美麗共建,綠色共享”為主題打造一批實踐育人精品項目。
漫步浙江科技學院位于杭州市西湖區西溪濕地畔的小和山校區,山水交融,環境優美,一塊巨大的景觀石上鐫刻著“真山真水,真是讀書好地方”的贊嘆之語。
這樣的評價對于浙江科技學院來說,恰如其分。在這里學習,你會感覺離夢想很近,很幸福。
原文鏈接:以生態文明之光照亮“三全育人”——聚焦浙江科技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創新實踐